- 评论
(0)
英威达、科思创、赢创...纷纷宣布成本削减计划,中国工厂未受影响
受到下游行业的需求持续疲软、客户库存持续减少以及销售价格下降,2023年以来多家化工大厂通过结构调整、员工优化等措施削减成本。年初,巴斯夫、陶氏等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超2000人。
近期又出现欧美化工企业接连宣布调整组织结构及裁员计划。
从各项公布来看,这些企业暂未对中国生产基地进行生产和人员的调整,但全球化学行业削减成本已成为普遍现象。
英威达:关闭己二腈工厂,裁员80%
当地时间10月5日,英威达(Invista)在其官网宣布,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兰治的工厂将开始安全关闭己二腈生产装置,预计于2024年中期停止生产己二胺。
据了解,目前该工厂有300个岗位,到2024年底,约240个岗位将被裁,裁员幅度高达80%。英威达总裁兼CEO Francis Murphy(方思齐)在公告中表示,此次关闭工厂和裁员主要原因来自低于预期的增长以及全球供应量的增加,并将其称之为“艰难的决定”。
现在英威达在全世界共有四大己二腈工厂,分别位于美国、法国和中国。其中美国奥兰治工厂不仅是英威达己二腈技术改进的发源地,其产能也占到英威达总产能的近40%。
科思创:2024年关闭瑞士销售办事处
据Plasteurope9月27日消息,德国化工企业科思创(Covestro)宣布,计划由总部德国勒沃库森负责欧洲、中东和非洲 (EMEA) 地区的销售,这意味着该公司将不再需要位于瑞士弗莱堡的办事处。
报道称,该办事处将于2024年年中关闭,近70名工人将全部失业。
据了解,科思创第二季度销售额为37亿欧元,同比下降20.9%;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达到3.85亿欧元,同比下降29.6%;净利润总计4600万欧元,同比下降76.9%。
赢创:拟重组企业结构,或开启裁员
9月26日德国《商报》报道,赢创(Evonik)正计划对全球组织进行“彻底重组”,试图不在欧洲本土运营三个大型基地,并将把业务外包给新的服务公司。管理团队还将开发一种全新的集团管理模式。数千名员工受到该计划的影响。
就在该报道出来的前一日(9月25日)赢创官网公布部分重组计划——技术与基础设施(TI)部门战略性的重新调整,并计划将位于德国马尔、韦塞林以及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三个基地的基础设施部门建立为独立的公司。这项 “剥离”业务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完成。
赢创首席执行官Christian Kullmann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表示,他正在研究组织的“比基尼身材”,使内部组织变得更精简、更快,同时更国际化。
他还表示,集团目前有8,600个组织单位,生产部门和执行董事会之间有八个层级,每四名员工就有一名经理,这太复杂了,且耗费巨大的财力。预估未来赢创的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将会减少。
朗盛:短期稳盈利,长期降成本
受到今年6月份的盈利预警和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大幅疲软之后,另一家特种化学品制造商朗盛(LANXESS)也在日前宣布启动一项名为“前进”的节约计划。 该计划主要控制投资支出以及欧洲范围内人力资源支出,预计今年将节省1亿欧元。
此外,朗盛还计划采用结构性措施,预计到2025年每年降低成本1.5亿欧元。在德国克雷菲尔德-乌丁根工厂,到2026年将关闭己烷氧化装置,这将影响约110雇员。
朗盛委员会主席马蒂亚斯·扎赫特(Matthias Zachert)表示:
“化学工业和朗盛目前处境艰难。目前尚无预计下半年需求复苏的迹象。因此,我们正在采取对策,短期内稳定盈利,长期降低成本,并完善结构和流程。当经济再次复苏时,我们希望迅速回到正轨。”
他还表示,盈利表现不佳的原因是许多客户行业的需求持续疲软、客户库存持续减少以及销售价格下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也未能刺激需求。
盛禧奥:关闭欧洲、美国部分工厂
盛禧奥(Trinseo)宣布将关闭欧洲以及美国的部分工厂。此次关闭工厂是管理团队在8月批准计划的一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关闭位于丹麦的一家生产PMMA的工厂;
关闭意大利一条PMMA挤出片材生产线;
关闭美国一家批量生产聚酯托盘的工厂。
盛禧奥将关闭欧洲以及美国的部分工厂。(图源:Trinseo)
该计划还将裁员,以简化公司日常和行政运作。盛禧奥预计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大部分的重组计划。







相关阅读














ConnectME 商贸配对
更多>

热门标签